6月27日,以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技术与工艺创新”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合肥召开,会议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,车百智库汽车产业研究院、汽车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(S100)承办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、车百智库研究院院长师建华主持会议并做总结发言。
本次会议邀请了40余位来自高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机构、整车企业、供应链企业的相关单位代表出席,包括合肥工业大学、合肥大学等高校,中国汽研、上海汽检、上海数据中心、中交广全国汽车事业部、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等科研院所和行业研究机构,奇瑞汽车、江淮汽车等整车企业,国轩高科、华霆动力、蜂巢能源、国创新能、盟维新能源、巴斯夫、路博润、昆仑网电、特来电、中安能源、蔚能、电驴集团、途虎养车等产业链相关企业。
师建华副秘书长提出,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、超充技术快速普及,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比重持续提升,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持续提升。在“双提升”背景下,电池安全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痛点,每一项技术挑战都牵动着产业链上下游的神经。
研讨会围绕“动力电池安全再提升”和“动力电池运营数字化”两大专题展开深度交流与对话。
动力电池安全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痛点。从用户关注度来看,针刺起火等安全问题成为焦点。新国标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,如新增顶部撞击测试、内部加热片热失控触发方式等,推动企业在结构设计、底部碰撞防护、智能预警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。
专家指出,动力电池安全需从材料、电芯、系统到整车全链条进行控制,并强调制造过程中的湿度、异物、工艺参数等细节管理至关重要。部分企业已实现生产线全过程数字化监控,以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安全性。
智能电池成为未来发展方向,包括植入传感器、AI算法、基于EIS的SOC/SOH诊断等技术,旨在实现更精准的电池状态估计与热失控预警。固态电池也被认为是未来断代式创新的重要方向。
多家企业分享了在电池安全方面的实践,包括潜艇级结构防护、高强度复合材料应用、全球用户预警系统部署等。
打通数据链:整合真车碰撞实验、云端数据协同、多层级安全边界测试等路径,把数据作为电池安全保障的基础前提,提升整车及电池系统的本质安全水平。
电池回收必须基于数据支撑:电池回收利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,梯次利用和报废处理需加强安全管理。
后市场服务是电池数据安全的重要补充:后市场服务企业如特来电通过大数据分析,实现了对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。
行业普遍认同电池安全是系统工程,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。标准化、智能化、动态安全评估成为关键词,同时呼吁加强梯次利用安全标准研究、推动行业共性技术攻关,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生态体系。
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产学研各界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,更在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解读、技术创新路径、数字化运营模式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未来行业需持续加强政策、技术与数据的协同,推动动力电池安全与数字化水平再上新台阶,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,将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,引领行业向着更安全、更智能的方向稳步迈进。